中信证券这两天发了篇研究报告。大致意思是,当前公募基金的抱团程度还不如2007年牛市。
我看下边股民的评论多是,机构不要脸,为自己的抱团找借口。
其实,这篇文章的数据比较详实,思路也很清晰。
中信证券从三个维度对比了2007年和2020年基金抱团情况。
1)头部基金产品平均规模:
2007年前30大主动基平均规模高达295亿元(2007Q3)和292亿元(2007Q4);
相比之下,2020年前30大主动基平均规模仅244亿元,小于2007年的水平。
2)基金持有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例:
2007年末,基金持有A股28%的自由流通市值;而2020年末这一比例仅为9%。说明2020年A股市场机构化的程度其实低于2007年。
3)抱团股的基金持股比:
2007年末,前20大抱团股的基金持股比例为28%,高于2020年末的17%。
以上种种,都说明了2007年市场抱团情况远甚于今日。
而2007年牛市确实也是基金心头好大白马的辉煌之年。区别在于,当年的大白马是大金融和大周期,而现在的大白马是大消费。
因此,这篇文章的逻辑和结论大部分是正确的,
我们可以观察下,2007年基金抱团牛崩盘后,基金们的表现如何?
2007年牛市崩盘
2007年牛市崩盘后,沪指和沪深300均下跌了70%(2007年10月最高点~2008年10月最低点)。
2007年牛市前成立的偏股基金共有163只。在牛市崩盘期间,这些基金最多下跌70%,跌幅中位数55%。
基金整体跌幅远小于指数。换言之,即使基金抱团股崩盘,对基金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。
当然,这里需要严谨的思维。有没有一种可能,当年下跌过多的基金都清盘了,剩下的基金表现较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?
这里我也做了分析。答案是存在这种影响,但影响较小。事实上,2007年之前成立的基金仅有20余只清盘,对实际结果影响较小。
另外,我还查看了2015年牛市崩盘后基金的表现。
直接讲结果,2015年牛市崩盘,指数最大跌幅为45%。而556只偏股基金的跌幅中位数为43%,同样小于指数。
之前很多人说,咱们这轮抱团股瓦解后,会对基金形成负向反馈,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,套牢基民。
但从2007年抱团股崩盘和2015年小票崩盘历史看,实际影响较小。偏股基金的跌幅中位数均小于指数。
咱们这轮抱团牛市,A股指数已接近3700点。假设抱团股瓦解,指数下跌到3000点,跌幅不到20%。
参照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崩盘,本轮牛市若崩盘,基金的中位数跌幅约为15%~20%。
不是经常有读者表示,感觉股市太高了不太敢买嘛。
100万最多浮亏20万,10万最多浮亏2万,如果能接受这个波动,那么完全不用畏惧高点,放心定投或继续持有就可以了。
当然,我这里说的是基金整体表现的中位数。部分基金的跌幅肯定是会超过指数的。
如何避开此类的基金,我只能说盈亏同源。这两年涨得多的基金,多是抱团基,一旦抱团瓦解,他们的下跌肯定要多一些。
举例而言,
参团率最高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(刘彦春管理),节后涨跌幅为-4.1%。
参团率一般的富国天惠(朱少醒),节后涨跌幅为-1.3%。
参团率极低的兴全趋势(董承非),节后涨跌幅为+2.3%。
野区疯狂单刷,被对面推到高地也打死不参团的中欧恒利(曹名长),节后涨跌幅为+5.8%。
写到这,我不禁感慨。
是基金经理想抱团吗?也不尽然是。
曹名长这种3年不报团的基金经理直接被基民投入死牢;董承非仅仅停止报团半年,走势弱于指数,就被无数基民质疑,从此走下神坛。
回归正题,面对抱团瓦解的可能性,我的投资建议很简单。
要么投资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基金。
基金经理无论抱团与否,都会在这两个指数的范畴内,投资收益中规中矩,不会弱于市场整体。
要么投资从业市场超过6年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。
从业6年以上的基金经理经历了多次牛熊转换和风格轮动,在抱团瓦解时的灵活度更高,跌幅大概率会低于行业整体水平。
- 站长公众号
- 汇财定投
-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